小型噴霧干燥機建設信息技術
參 考 文 獻 ·229·第 12章 “校 校通 ”與信 息技 術 教育 的 支 持 環(huán)境 12.1 認 識“校校 通” 信息技術發(fā)展到今天,已經成為 國家 競爭力 的標 志,對于我 國來 說,發(fā)展 信息技 術教 育 已經刻不容緩。2000年 11月 14日,教育部頒布了兩個 重要文 件:《關于 中小 學普及 信息 技 術教育的通知》和《關于在中 小學實施“校校通”工程的通知》,這是我國基礎教育信 息化 的 行動指南,更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發(fā)展的一個里程碑。 12.1.1 “校校通”和“校校通”工程的目標 “校校通”工程是小型噴霧干燥機建設信息技術 教育環(huán)境的重要舉 措,簡 單說,所 謂“校 校通”就 是教 育 主管部門以及學校之間實現網絡通、辦公通、管理通、資源通。 “校校通”工程的總體目標是:用 5~10年時 間,加強 信息 基礎設 施和 信息資 源建 設,使 全國 90%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,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教育資源,提高中 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。 具體目標是:到 2005年前,爭取使東部地區(qū)縣以上、中西部 地區(qū)中 等以上城市中小學 都 能上網,這些地區(qū)的中小學生都能夠學會使用網上資源,學習運 用基于 網絡技術的現代遠 程 教育資源自主學習;使更多的 教師 能夠利用 網上 教育資 源,利 用現代 信 息技術 手段進行 教 學,提高教育教學質量。 在西部地區(qū)及中部邊遠貧困地區(qū)的縣和縣以下的中學及鄉(xiāng) 鎮(zhèn)中心 小學普遍建立遠程 教 育接收站,通過中國教育衛(wèi)星寬帶網接收系列的優(yōu)秀教學課和豐富 的課程 資源,使這些地 區(qū) 廣大中小學生能夠接受到高質量的基礎教育。
2010年前,爭取使全 國 90%以上的獨立建 制 的中小學校都能上 網,不具備 上網 條件的少 數中 小學校也 可配 備多媒體 教學 設備 和教 學 資源。 12.1.2 “校校通”工程的四要素以及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“校校通”工程是一個系統(tǒng)工程,需要各方面 的協(xié) 同努力,在實踐 中,通過 不斷對 此工 程 分析,一般認為:校園網建設是“校 校通”工程的基礎,資 源建 設是“校 校通 ”工程的核 心,教與學的應用是“校校通”工程的目的,維護、管理和培 訓是“校 校通”工程的保障,這四個方 面 也可以看做是“校校通”工程的四要素。 當前在“校校通”工程實施過程中,存在的種種問題表現在: (1)重視硬件投入,輕視軟件資源建設; (2)大多數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不合乎要求; (3)缺乏網絡專業(yè)技術人員; (4)校園網的使用效率低下。 “校校通”僅僅是一個基礎,只是一個硬件條件。 教育 要發(fā)展,信 息化 要融 入基礎 教育, 僅有硬件是不夠的,關鍵在應用,而它的應用正是現在所需要關注的。 12.2 “校校 通”硬件 環(huán)境 的組 成模 式 硬件系統(tǒng)是實施“校校通”工程體系中的物質基礎,當前,我國逐漸 形成了以“遠 程信 息 點、網絡教室、校園網和校園網群中心”為主的四個層面的工程體系,根據不同層面的需求 要 選擇不同的硬件系統(tǒng)方案及設備類型,對于中小學來說,校園網的建設是“校校通”工程的 基 礎,也是形成校園網群 的前 提。通常,校園 網體系的 硬件 主要 包括 通信接口、收 發(fā)器、服 務 器、工作站、
中繼站、集線器、交換機、網橋、路由器和網關等。它 們在特 定的網絡軟件的支 持 下,完成特定的網絡功能。這些硬件可分成兩類:一類是一般的通信 硬件,如通信接口、中 繼 器、集線器、網橋和路由器等,它們與網絡拓撲結構有關;另一類 是共享 網絡資源或提供共 享 資源的通用設備,如工作站、服務器和數據終端設備等,它們與網絡的拓撲結構無關。 但是,從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看,大 量的 中小學 是在 縣鎮(zhèn)以 下的 農村,一 共有 53萬所, 占中小學校總數的 88%。在校學生 1.6億,占 中小 學總數的 81%;由于種種原因,農 村,特 別是中西部地區(qū)的農村,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信息流通不暢,教師數 量不足,培訓不夠,質 量 不高等一些問題,嚴重影響著教 育教 學質量的提 高。由于各地經濟發(fā)展還很 不平 衡,各地、 各校的自然環(huán)境、辦學條件、學校的規(guī)模 等,也不盡相同。必 須走 一條低成本、高 速度、大 面 積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道路,使我國的中小學,尤其是中西部農村中小學,能夠以經 濟的 成 本獲得豐富而優(yōu)質的教育教學資源。在實現現代遠程教育的過程中,要因 地制宜,根據當 地 的具體情況,采用不同的模式來實施。從整體上考慮,有三種模式值得推廣。 模式之一:建立教學光盤的播放點。這 是一 種最簡 單的 配置,每 套包 括一臺 電視 機、一 臺 DVD機和一套教學光盤。通過電視機和 DVD機 來播放教學 光盤,把 經過 精心組 織的 教 學課程直接送到農村中小學的課 堂。有些課程可以 以教師授課 為主,播 放光 盤為 輔。這 種 模式將會在中西部 農村,特別 是邊 遠貧困地 區(qū)中 小學的英 語和 語文的教 學中 發(fā)揮 重要 的 作用。模式之二:建立衛(wèi)星教學的收視 點,它的每 套裝 置包 括一套 衛(wèi)星 接收 系統(tǒng)、一臺 計算 機 12.2 “校校通”硬件環(huán)境的組成模式 ·231·及其相應的外設以及電視機、DVD機和成套的 教學光盤。衛(wèi) 星教 學收視 點在 覆蓋教 學播 放 點全部功能的基礎上,可以通過教育衛(wèi)星寬帶網,快速地接收大量的 優(yōu)質資源。現在教育 電 視臺所播放的與同步課堂相關的教育科學資源、青少年教育和扶貧 信息等,已經在部分中 小 學得到了很好的應用。相信進一步在農村初中和具備條件的小 學建立 衛(wèi)星教學收視點會 收 到更好的效果。 模式之三:建立計算機教室。每套教室主要由衛(wèi)星教學收視系 統(tǒng)
、教學光盤播放系統(tǒng) 和 聯網的計算機教室系統(tǒng)構成。在具備衛(wèi)星教學收視點和教學光 盤播放 點的全部功能的基 礎 上,要能夠滿足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,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學科課程,利用下載優(yōu)秀 的教 育 資源培訓教師等多方面的需要。在鄉(xiāng)鎮(zhèn)的中心學校建立這樣的計算機教室,不僅具 有示 范 和帶動的作用,而且具有輻射周邊學校的功能。 12.3 “校 校通 ”軟 件環(huán) 境的 組成 “校校通”工程的主要目標不是簡單的校 校建網,而是真 正實 現現代 教育 資源的 高度 整 合與共享,對于中小學的校園網來說,物理“通”只是前提,資源通、教學通、管理通才是關鍵, 這就需要積極進行以學科為中心的信息資源庫的建設,同時建好必 要的信 息平臺、做好數 據 共享接口,為網絡教育資源的良性循環(huán)創(chuàng)造條件,教學應用是校園網平臺和“校校通”工程 的 重點,所以要轉變觀念,把實現信息化環(huán)境中的課程整合作為新的方向,同時采用有 效的 技 術方案創(chuàng)建“校校通”工程的軟環(huán)境。 12.3.1 基于 P2P技術的“校校通”方案 當前,由于人力、物力方面的限制,要將眾多學校網絡通過網絡 技術相 連形成校園網群, 作為協(xié)同工作的平臺,進而實現資源最大范圍的共享,建立優(yōu)化的信 息環(huán)境,難度很大,特 別 是以網站為中心的形式在用戶之間的交 互性、協(xié)同性較差,很難形成真正的資源 共享;而 具 備很強的文件共享能力、交互性、協(xié)同性等特性的 P2P(點對點)技術,將在新形勢下的“校 校 通”工程中發(fā)揮有力的作用。